本文摘自《当代会计评论》2020年第13卷第1辑文章《中国的企业政府补贴:特征演变与研究概述》,作者:石昕、任宇、龙小宁、刘峰,页码:1-30。
政府补贴是指政府单向地将公共资源给予接收方的行为,接收方可以是个人,如收入低于某一标准的困难居民,也可以是企业,如国家扶持产业相关的企业、亏损企业等。本文主要研究以企业为接收方的政府补贴,即政府无偿拨付给企业的货币资产与其他非货币资产。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重大变革,但是政府补贴一直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重要纽带,只是不同阶段政府补贴的政策侧重点不同。鉴于政府补贴在企业中大量存在,而且是政府影响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重要手段,国内外学者从政府的作用、企业的行为及政府补贴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后果方面,对政府补贴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现有文献尚未从政府补贴的历史沿革角度,对政府补贴的变迁和不同历史时期政府补贴的特点进行梳理,也未有文献针对卷帙浩繁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首先对政府补贴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描述,试图描绘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补贴的发展脉络。另外,对现有政府补贴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政府补贴的研究进展,试图描绘出政府补贴的研究框架,从而指出现有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本文从《中国财政年鉴》中获得了1978~2006年的政策性补贴支出数据和科技三项费用数据,以及1985~2009年的亏损补贴数据,从上市公司年报中获得1993~2018年所有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政府补助总金额和政府补助明细项目数据,并使用Python工具下载了2001~2019年所有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政府补助公告。在分析历史上企业政府补贴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可获得的企业政府补贴相关数据与现有文献对企业政府补贴的讨论,本文对企业政府补贴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进行描述。
本文发现,1992年以前,政府针对企业的补贴主要以价格补贴和亏损补贴两种形式存在(李扬1990)。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企业政府补贴主要服务于中央产业政策引导下的创新扶持和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或扶持奖励当地企业(王凤翔和陈柳钦2006,Chen et al. 2017,步丹璐等2018)。具体来说,从企业政府补贴的历史沿革来看,主要表现出三个趋势:①补贴背景:价格机制从“直接干预”到“市场定价”;②补贴方式:政策导向从“输血式”到“造血式”;③补贴范围:涉及企业从“特权型”到“普惠型”。从企业政府补贴的现阶段特征来看,仍然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行业分布不均衡、产权性质分布不均衡、信息披露不充分四个特点。
在政府补贴的影响因素方面,国内现有文献从政府/官员和企业两个角度,讨论政府补贴发放的动机和影响因素,现有研究认为,政府会出于“扶持之手”(helping hand)(鄢波和王华 2018)或“掠夺之手”(grabbing hand)(潘红波和余明桂 2011)的动机,影响企业政府补贴分配过程。政府补贴在企业层面的影响因素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即财务特征和非财务特征。具体来说,财务特征主要是公司规模(王文甫等 2014)、营利能力(耿强和胡睿昕 2013)等;非财务特征主要包括企业的政治联系(潘越等 2009,余明桂等 2010,戴亦一等2014)、产权性质(许罡等 2012)、年龄(赵玉林和谷军健 2018)、所处行业和地区(步丹璐和郁智 2012)等。
在对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现有研究进一步引入地区市场环境(余明桂等 2010,孔东民等 2013,张天舒等 2014)、行业竞争环境(孔东民等 2013)、财政分权(黄志雄和赵晓亮 2015)等外部环境因素,以讨论这些因素在政府、官员或者企业影响政府补贴行为的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在政府补贴的经济后果方面,现有文献多从企业的经营绩效(唐清泉和罗党论 2007,王克敏等 2015)、投资活动(耿强等 2011,肖兴志和王伊攀 2014a)和融资活动(任曙明和吕镯 2014)等角度对政府补贴的微观经济后果进行讨论,但是相关研究在很多方面尚未得到一致性结论。关于政府补贴的宏观经济后果,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政府补贴对企业所在行业的直接经济后果。研究发现,政府补贴扭曲了产能竞争(欧阳铭珂和张亚斌 2018),导致了行业产能过剩(余东华和吕逸楠 2015)。而对政府补贴的间接后果(如对同行业其他企业影响,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和长期经济增长、杠杆率等长期后果,目前仍缺乏充足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现有研究目前尚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不足,可能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①对地方政府特征如何影响政府补贴行为关注不足;②对潜在的企业行为如何影响政府决策关注不足;③对政府补贴种类可能存在的异质性关注不足;④对政府补贴经济后果的研究和机制讨论不足;⑤对政府补贴披露状况背后的动机和经济后果讨论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