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当代会计评论》2019年第12卷第4辑文章《分析式会计研究50年:回顾、框架与展望》,作者:晏超,页码:27-45。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会计研究在方法和范式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Ball和Brown(1968)、Feltham和Demski(1970)分别开创了实证会计研究和分析式会计研究的先河,这两种研究方法在此后成为西方会计研究的两种主流方法。然而,与经济学、金融学相比,会计学的发展存在明显的理论研究弱于实证研究的现象。会计理论研究的不足,甚至被认为是会计学科缺乏内核、学科地位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Demski,2007),也导致会计越来越成为关于信念(beliefs)的学科,而不是关于科学发现(scientific discovery)的学科。
实证会计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来,得到飞速的发展和较高程度的普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学者对分析式会计研究的关注还比较匮乏。中国会计学界曾对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和选择问题进行过充分的讨论,现已基本一致认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国内的现实情况是规范研究越来越少,基础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针对国内实证会计研究的繁荣景象,一些学者产生了一些担忧,并在不同方面提出了一些倡议。然而,推动在中国发展分析式会计研究的力量仍然比较薄弱。
与传统的规范研究不同,分析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构建抽象化的理论模型,分析得出有关命题、定理及推论等。分析式会计研究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支柱,也是会计学发展科学化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式会计研究已有50年之际,尝试对该研究方法进行介绍与梳理,以期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和讨论。
对一个具有50年历史的研究方法进行回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分析式会计研究对于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产生了诸多代表性论著。然而,分析式会计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却举步维艰,甚至仍处于起步状态,即便如此,仍有一部分珍贵的研究成果。所以,作者尝试从代表性研究成果和代表性人物的角度进行了简要回顾。
作为分析式会计研究的先驱,Demski和Feltham教授的贡献是开拓性的。此后,在分析式会计研究领域也相继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和代表性人物。其中,影响力最高的理论研究当属Ohlson剩余收益估值模型。表1列示了分析式会计研究方面的重要教材或专著。另外,自2006年起定期出版的会计系列专著Foundations and Trends® in Accounting汇编了多部分析式会计研究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大部分为某一专题的研究综述。
分析式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它紧密结合经济学理论,主要通过构建抽象化的理论模型,经由严格的数理逻辑推演,分析得出有关命题、定理及推论等。分析式研究通常被理解为纯理论研究,即狭义上的理论研究,由于它比较注重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有时也被称为理论模型研究。将分析式研究方法应用于会计领域就是分析式会计研究,即狭义上的会计理论研究,其目标是建立会计理论。
分析式研究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作者认为,分析式(analytical)研究是与经验(empirical)研究相并列的概念,或者换一种表达则是理论(theory)和证据(evidence),前者主要是基于理论模型的逻辑推理,后者则是对历史、实验及调查等途径获得数据的分析。而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是基于是否涉及价值判断而对研究范式的一种区分。从这个角度来看,分析式研究既可能是规范研究,也可能是实证研究。如图1所示。以会计领域为例,多数分析式会计研究属于规范研究,如关于是否及如何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少数分析式会计研究属于实证研究,如单纯为了解释会计信息如何影响资本成本的理论研究。
分析式会计研究的重要作用:第一,分析式会计研究通过构建抽象化的理论模型,有助于人们理解会计的本质及作用。第二,分析式会计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个体、企业及市场的经济行为方式,识别有关变量之间的内在传导机制原理,进而建立起更为可靠的因果关系。第三,分析式会计研究有助于构建会计学的核心理论体系,促进会计学的科学化发展。
分析式会计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题较为集中:关于信息披露与财务报告的基本理论研究、基于估值和定价的会计理论研究、基于契约和激励的会计理论研究、盈余管理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理论研究、基于真实效应的会计理论研究,如图2所示。在论文正文中,作者简要梳理了各个研究主题的发展脉络。
以下是作者针对在中国发展分析式会计研究的几点建议。第一,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鼓励会计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第二,关注会计学的基础性问题,鼓励基于会计的跨学科研究。第三,结合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理论。第四,增强青年学者的理论素养,提高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
林毅夫在《论经济学方法》一书的序言中曾总结了其学术研究的心得和秘诀:尝试根据对中国经济现象的观察,找出那些问题背后的决策者是谁,以及决策者所要达到的目标、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及其特性等,然后以经济学最基本的理性原则为出发点来构建自己的理论模型;若干年下来,这些一个个单一的理论模型,竟然自成为一个前后逻辑自洽的发展和转型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比西方通行的经济学理论更能有效地解释发生在中国各个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和现象,也能够更好地解释许多出现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的问题。中国会计界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会计理论研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