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当代会计评论

主编: 刘峰

执行主编:杜兴强、李增泉、龙小宁、夏立军、辛清泉

创办日期:2008年

刊期:季刊

主办单位:

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
厦门大学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当代会计评论》编辑部

联系人:杨颖瑜

电话: 0592-2181523

投稿信箱:cas@xmu.edu.cn

网址:http://cascar.xmu.edu.cn

邮编:361005

期刊目录
通知公告





本文摘自《当代会计评论》2019年第12卷第2辑文章《再论“研究的意义”》,作者:刘峰,页码:1-3。





《当代会计评论》编辑部曾于2019年7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过一个小型闭门讨论会。针对当前学术研究中基于个人特征研究的泛化,各位出席的学者对这一现象给出了各自的评论。讨论从具体的“个人特征研究的泛化”,进一步深入到我们为什么要做研究?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学术刊物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刘峰教授撰文《再论“研究的意义”》,讨论了上述问题,以期能对研究者,特别是研究生提供些许帮助。


刘峰教授在文章中指出,研究问题应当来自实践,而不是文献。文献驱动的研究容易流于形式,始于论文,终于印刷,对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这个世界,没法提供增量贡献。另外,由于数据的商业化和统计软件的普及,对年轻学者,特别是受过系统训练的博士生来说,“模仿”一个研究的成本极低,因此,做研究的传染效应才是最强的。任何一个题目一旦出现,就会有很多类似的题目跟进。但是类似个人特征研究中大量出现的从X到Y的研究,很多单纯追求统计意义的显著,读者从中发现不了什么特别让自己兴奋的地方。


刘峰教授结合个人特征的相关研究,对研究的意义进一步做出了具体化地探讨。他在文章中提出,关于个人特征的研究,将这些个人特征(包括那些先天性特征),放到相应的社会环境下,结合社会环境、制度变迁等来讨论,是不是更有意义?通过拉长研究的时间维度,加入不同社会环境、制度变迁的影响,会不会对这组研究赋予了新的研究意义?进一步,目前关于个人特征与行为等的研究,对传导机制的讨论偏薄弱。以性别特征研究为例,目前的研究都是假定男性、女性特征是先验设定且稳定不变的。但是,我国既往的“妇女能顶半边天”、计划生育与独生子女政策等,是否对女性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影响?结合我国社会制度环境的变化,讨论社会环境形塑个人特征的作用机制,或许会为高管个人特征与组织行为的研究赋予新的意义。


每个人的偏好存在差异,寻求或期望所有人的研究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同时,也是经济上无效率的行为。研究,也是如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研究偏好,包括选题、方法、理论等。但是,研究需要也应该存在一些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刘峰教授认为,研究的意义应该在于:这些研究促进我们更好地理解、认识这个世界。


为更好地说明上述问题,本辑刊发了本刊执行编辑龙小宁教授的特邀评论,试图从经济分析角度来讨论当前经济管理领域,包括会计、财务研究中偏重“新颖性”和技术性,而对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关注不够的现象。龙教授以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作为主要分析工具,结合技术方法、数据等研究工具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环境的演进,提出应从个体和社会层面来共同关注重要性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