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 《当代会计评论》2018年第11卷第3辑文章《隐形控制权的家族内部传承——一项案例研究》,作者:陈冬华、李真、徐巍,页码:1-22。
家族传承的本质是控制权的传递,而控制权不仅仅指由法律、契约带来的显性控制权,还包括由个人能力、社会资本等因素支撑的隐形控制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曾记载,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见,刘备自知仅通过传位,将刘禅“扶上马”并不能保证刘氏政权的顺利传承,如何让继承人刘禅获得个人声望、社会资本等隐性控制权,才是传承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为此,托孤丞相诸葛亮,希望能帮刘禅“送一程”。那么,当今家族传承中的隐性控制权又是怎样传递的呢?“送一程”这一交接机制如何才能顺利实施呢?
在题为“隐形控制权的家族内部传承——一项案例研究”的论文中,陈冬华、李真教授及徐巍博士运用了一个典型的家族传承案例,生动形象地描述与分析了家族传承过程中隐形控制权传递的机制与过程,以期对我国家族传承过程的长期性和传承形式的复杂性增进理解。
论文系统性地梳理了家族企业控制权来源与控制权传递等方面的文献。作者指出,家族控制权的来源不仅依赖于显性控制权也依赖于隐形控制权,因此,在研究控制权传递时需要明晰显性控制权传递和隐形控制权传递两个方面。然而,已有研究往往将显性控制权传递完成视为传承的终点,对隐形控制权传递过程的关注尤为不足。作者认为,隐形控制权的传递过程既不是自然的显性过程,也不是显性控制权交替上升的过程,而是在显性控制权转移之后存在一个“跳跃”式的节点。由此,家族传承的终点可能在传承形式完成之后,而非完成之时。当然这种“跳跃”式的发展需要家族内部做出一定的特殊机制予以保障。
作者基于已有的公开报道,选择了华西村吴仁宝老书记(以下称老书记)10年间将华西集团控制权顺利、平稳传承给儿子吴协恩书记的过程作为研究对象。
案例中控制权传递可以简要地分为三个阶段:① 继承人筛选和能力培养。吴协恩曾经过多次历练,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做好了传承之前的准备;② 显性控制权传递。2003年老书记宣布退休,吴协恩成为华西集团董事长。③ 传承人和继承人分享控制权。继承人吴协恩获得显性控制权,传承人老书记则通过设立“总办”掌握了隐形控制权,协助、指导吴协恩逐步建立自己专属的社会资本。最终,家族代际传承平稳完成。
为了进一步描述出显性控制权传递后的控制权安排,作者分别基于个人能力和社会资本层面,通过多个鲜活的事例展现了传承人和继承人之间隐形控制权移交的过程。譬如,下表2列示了老书记和吴协恩书记10年间获得的官方荣誉。下表3则描述了老书记和吴协恩书记收到政府高级官员接见的数量分布。两表形象地展现出继承人吴协恩社会资本的重构,表明在获得显性控制权之后,继承人的社会资本会出现“跳跃”式的发展。
同时,作者通过公开的报道,还分析了利益相关各方对前述控制权分享机制的态度,发现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家族内外部利益相关者,都能清楚认识、高度认同前述的控制权分享机制,从而保证了家族传承的顺利实施。
结合案例对象的控制权特征和传递过程,作者发现:
(1)显性控制权传递的完成并不能视为家族传承的终点,只有在显性控制权和隐形控制权都完成交接后,才能定义为家族传承的完成;
(2)两种控制权的传递过程并非线性,隐形控制权会在获得显性控制权之后呈现“跳跃”式的发展;
(3)家族传承中可以存在显性控制权和隐形控制权的分享机制,这种分享机制有助于继承人顺利掌握隐形控制权;
(4)控制权分享机制的成功依赖于传承人、继承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这一机制的清晰认识和高度认同。
文章在当前转型和新兴的背景下,将家族传承视为嵌入于传统文化和外部制度环境下的显性控制权和隐形控制权的传递过程,强调了隐形控制权传递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为研究我国家族传承过程中的“扶上马送一程”提供了经济学的刻画与解释,对家族传承实践具有指导性的意义。